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49|回复: 5

工匠精神值得肯定,但不能丢掉工程师素养

[复制链接]

15

主题

39

回帖

666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493
威望
0
机械币
129
活力
-6
发表于 2016-4-15 10: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匠精神值得肯定,但不能丢掉工程师素养、科学家品质、艺术家情怀
吴昊阳

前几日回国出差,新闻里关于工匠(匠人)精神的论述不绝于耳。在经历了互联网思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概念炒作后,政府也提出了发扬“工匠精神”。在全国学“工匠精神”之热潮到来之前,有必要明确次精神的内涵,做到心里有数,知道哪些要学,哪些是误导。

和‘工业4.0’一样,‘工匠精神’值得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去学习,但是在世界制造业经历‘工业4.0化’的阶段,‘工匠精神’也许会得到传承,而绝大部分‘工匠’和‘工匠型企业’却难以避免被新的竞争模式淘汰的命运。

本文主旨

‘工匠精神’是随着工业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着对产品的专注和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目前过于浮躁的中国制造业急需的时代精神。然而本文观点并非为"工匠精神"大唱赞歌,而是考虑到国人听风就是雨的性格,希望广大处在迷茫期的中小制造企业主在被这个美好概念误导之前告诫中国制造企业:包括"工匠精神"在内,任何精神和主义都不是万能的,现代企业要有所作为的关键是要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路线和方法。

总体来说匠人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但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来说,除了“工匠精神”之外,还需要"工程师素养、科学家品质、艺术家情怀"。

需明确几个概念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s: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摘自: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未收录此词条)]

工匠:一般是指从事器物制作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手艺人,在现代企业里可以指高级钳工或高级技工;

工匠型企业:此概念为本人所杜撰,指主要依靠手艺人实践经验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德国和日本的许多所谓的‘隐形冠军’企业,奢侈品制作工坊,以及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制造厂都属于这类企业。

评分

参与人数 1机械币 +1 收起 理由
kowintest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15

主题

39

回帖

666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493
威望
0
机械币
129
活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职称演变

关于“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确切定义和内涵其实并不重要,但是由此而引发我关于“工匠/匠人”概念的思考到时蛮有趣的,拿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什么是制造?
制造(Manufacturing )这个词由两个词根构成:manu-和fact-。manu-是手工的意思(类似的词有manually手工的),fact-有"事实,实现,使实物化"的感觉,例如factory 成为实物的地方(工厂),-ing指某种抽象概念。所以“制造(manufacturing)”的内涵是说"通过手工使实物化"。因此与其说制造业倒不如翻译成手工业更贴切,而狭义的制造业就是离散的手工制造。
不管怎么说,制造业和动手是联系紧密的。而“工匠/匠人”就是指拥有一定技能的手工业者。

随着手工业分工的不断细化,铁匠铺之类的手工作坊逐渐向专业化发展,专注于单项产品的制作,并积累了大量的工艺经验。最终,手工作坊进化成工厂,“工匠/手艺人”进阶为“技术工人”即“技工(Technician)”

Technician(技工)的核心词是tech,而词根tech-有教的意思,如teacher。所以技师Technician的本意可能是指“在车间带徒弟的人”,也就是"师傅"。其意义慢慢演变为"具有某种娴熟技能的人"。所以把Technician翻译成“师傅”应该更加贴切,并且“Technician技工”这个词意义上等同于“工匠”。可见,我们称呼男性“师傅”其实要比叫他“先生”更加满怀敬意。所以,以后如果碰见哪个美女叫你“师傅”,千万别觉得她认为你穿衣服土,她是在夸你是个有手艺的“工匠”。

若Technician果真源自“匠人”,“师傅”,那么字根Tech-中技术的意义应该来源于此,也就是说,技术(Technique)是指某种手工技巧经验的传承(这样看来,Technique 翻译成“手艺”似乎更加贴切)。

字根-ology 指某项学科、学问。因此科技(Technology)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技术学/研究手艺的学问",即大量运用数学方法对积累的手艺技巧进行研究并归纳一般规律。

随着经典力学理论的完善和机械化革命的不断深入,会维修机械装置的人越来越抢手,因此出现了机械师(mechanician)这个词。代表那个时代“工匠精神”的是钟表业,心灵手巧的制表匠确实可以凭一己之力设计,加工,组装传世精品。16,17世纪是工匠的黄金时代,也是“工匠精神”形成并发展的时期,奠定这个时代精神的主要是欧洲企业。

后来,蒸汽机成为那个时代工厂的主要动力,工程师(engineer)这个词便应运而生。从字面看,工程师(Engineer)实际上就是"引擎人",即跟内燃机(引擎)打交道的人。也就是指可以设计,安装或维修引擎的人。

另一方面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内燃机出现后,传统的作坊里工作的"师傅"或"匠人"就无去通过实践经验和手工试制这种“工匠方法”去搞定诸如内燃机这种复杂的机械产品了。面对更加复杂的机械产品,“工匠”们几乎不再可能像原来一样,靠一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来解决生产制造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另一套方法和方法论,工程(engineering)便应运而生了。机械革命极大促进了工程学的进步。标准制图、标准件和标准化理论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和萌芽的,这也是制造业分工和全球化制造的基础。

15

主题

39

回帖

666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493
威望
0
机械币
129
活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0: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匠方法“与”工程方法“

工程方法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工程方法”比传统的“工匠方法”更加有效也更加有利于制造业的稳健发展。

曾经有个电视剧叫《大染坊》,里面有个情节大概是说男主(技术大牛的企业家)传授徒弟通过鱿鱼腿的卷曲程度判断最佳水温的技巧,用鱿鱼而不用温度计的理由是避免技术外泄还能吃到鱿鱼,这个方法是男主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和核心技术管理的大智慧。但这在我看来是小聪明,也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症结之一:用鱿鱼腿的卷曲程度判断水温是“工匠方法”,是无法量化的人的经验;用温度计判断最佳水温是“工程方法”,在这个经验数值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优化工艺,并用科学方法研究工艺背后的原因。

央视还有一个纪录片叫《大国工匠》,里面对高级技工爱岗敬业和献身精神的报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选择报道的切入点显得没有半点工程素养。例如上次回国看到《大国工匠》里报道,好像是航天系统某特级车工可以凭手感把精度控制在0.01mm,而导弹打得准全靠这个零件。如果帝国主义知道我们是这么造导弹的话肯定会来打我们的。当然,新型号小批量试制不排除这种生产方式。

央视这种文科生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宣扬一种落后的“工匠方法”和“工匠思维”,用“工程方法”解决问题一定是通过工装和机床改造来提高工艺精度,而不是要求操作员达到什么“人机合一”的境界。

如果前文的分析逻辑上成立,那么在技术水平上,匠人或者师傅(technician)高于普通手工业者(Labor/operator ),而工程师要高于匠人。所以在强调"匠人精神"的同时切莫忘记"工程师素养"。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工程师素养"其实更重要,因为唯有通过工程方法才可能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何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匠人精神?为何中国难以出现百年企业?

我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开始实行正常企业制度不过30年,怎么可能产生那么多具有文化积淀的老字号企业呢?就好比不能要求从未经历过艰难岁月的80后、90后们具备经历过上山下乡锤炼的50后、60后坚韧的意志。

因此,错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缺席两次世界大战,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是不可能拥有世界级制造巨头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底蕴的。而这个文化底蕴是多层面的,简言之包括:工匠精神、工程师素养、科学家品质和艺术家情怀。

15

主题

39

回帖

666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493
威望
0
机械币
129
活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0: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制造企业的文化内核

如果把“制造业文化”看作一个人,那么“工匠精神”是灵魂,“工程师素养”是肉身,“科学家品质”是智力,“艺术家情怀”是举止。

灵魂:工匠精神。

永不满足,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是自手工业出现以来最原始的制造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仅靠“工匠精神”存活下来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现在已从事艺术品和奢侈品制作,属于被制造业主流边缘化的一批企业。制造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是工程性(下面即将论述的“工程师素养”),即通过现代工程方法进行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企业运营。目前被我们的媒体所津津乐道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的德国和日本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兼具“工匠”和“工程师”两个特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类公司我称之为“工匠型企业”,它们通常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和相当的工艺经验,由于市场和企业经营等多方面原因,这类企业规模始终不大。尽管它们中间有一些是中国人羡慕的“隐形冠军”,但是这种“工匠型企业”内部经常是存在问题的,其中的通病是:吃老本,惧怕改变。

“工匠型企业”说白了就是缺乏现代管理的“作坊型”生产企业。从世界范围看,这种企业其实占据了相当数量。即便在发达工业国也不例外:由于这类企业往往精通于某一特殊工艺技术或特殊零件,这类业务难度高,复杂度低,所以特别容易“一招鲜吃遍天”。但是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类企业正面临着系统的性的奉献,其中就包括欧洲和日本的许多优秀的制造企业,而这也是“隐形冠军”的隐忧(这个话题以后展开讲)。

肉身:工程师素养

目前几乎所有的手工业和制造业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就连生产线上装配工的操作手法都有明确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工时要求。这就是工程素养在最基层的生产环节中的体现。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代工厂都是这种没有灵魂(没有工匠精神),缺乏智慧(缺乏科学家品质),举止粗俗(没有艺术家情怀)的“肌肉男”。这类企业由于非常良好地贯彻工程学思想,具备优秀的工程师素养,所以即便缺乏“工匠精神”, 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优秀的企业。相反,缺乏工程素养的企业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除非它的产品和作业流程蜕变成艺术品制作。

如果从实用主义者的立场给当前的中国制作企业一些建议,我认为肉身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哪怕这个企业是个没有“工匠精神”灵魂的行尸走肉,但只要它具备良好的“工程师素养”,那么这个企业仍然可以存活下去。而在如此严酷竞争的环境下,“活下去”比任何“精神”都来得实在。

智力:科学家品质

在制造业中,就像大脑支配躯体,科学方法是指导工程实践的。具体是指基于物理或化学原理的,对于产品结构或工艺方法进行的技术攻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学研究。当然,养很多科学家搞基础研究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强调的是企业要有“科学家一样的品质”,就是可以理解并合理运用前沿科技成果。

另外从世界范围看,新创立的优秀公司的创始团队学历是在提高的。电气革命开始后创建的公司,企业主大都是工程师;半导体和计算机革命开始后,博士,科学家,教授成为创业的主力(很多德国老板愿意把自己的博士头衔加到公司名称中,比如保时捷的全名叫叫保时捷博士股份公司。类似我们的“李医生祛痘灵”,“王博士脚气膏”之类的)。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现在的新技术越来越难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应用型创新项目多半存在于硕士课题,可能会改变世界的前沿性黑科技多半存在于博士课题。所以我非常反对“创业要趁早”这个提法,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将一批年轻人引入机会主义的歧途。所以我们的创投项目多半是在包装所谓的商业模式,缺乏真正的科技创新项目。当然,高科技项目专业性太强,那帮搞风投的人也听不懂,所以就谈不拢。所以最好的途径就是让高校当孵化器,搞产学研结合。

在高科技领域(互联网不算高科技),博士,教授,科学家创业的成功率是很高的,特别是在欧洲。欧洲的年轻人不喜欢冒险创业,但也热爱财富,因此他们宁可一直在研究所搞科研,成为技术大牛以后水到渠成地创立个人公司。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欧洲创业氛围不如美国。另外,欧洲的科研体系非常接地气,与企业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实际上是非常高的。

当今的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发展趋势,就是高校背景的企业越来越多;身兼教授职位的企业家越来越多,最经典的例子就是RWTH的Schul教授,大家都说他是德国最有钱的教授,他用自己的经验,在业内的威望可以高效调用整合资源。当然,他本人也是名利双收。

所以我个人非常赞同中国的大学教授自己开公司,用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做科研课题,拿横向项目给自己的企业做等等教授有赚大钱的智本,也有赚大钱的权利。激活“高知”资源,允许并鼓励科研人员分享自己在单位的科研成果,这才是最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途径,至少欧洲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在走这条路了。

15

主题

39

回帖

666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493
威望
0
机械币
129
活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0: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举止:艺术家情怀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必须进入哲学层面,考虑人文关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责任”。这个层次的竞争拼的是格局。中国企业讲社会责任通常就是“实业报国”,但世界级玩家谈论的话题是如何解决人类和地球当下最严重的问题。

大多数NGO都属于这类“情怀型”机构,而中国玩商业模式的诸如送餐,上门洗脚,修甲app公司大概也可归为这类。

现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初创公司,它结合了“科学家品质”和“艺术家情怀”,表现为:通过某一尚未成熟的新技术改变世界,拯救人类。TED演讲中有很多项目属于这一类。

工业4.0背景下“工匠”与“工匠精神”将何去何从
我个人悲观地认为:工匠这个词做为职业称谓的意义会消失。同时,由操作工仅通过生产实践进级成为高级技师甚至工艺总工的途径也经越来越难。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极其关键和必要的。未来工艺高度集成的自动化制造设备将彻底取代工人和工匠。

“工匠精神”的内涵将逐渐被“极客精神”所取代。“工匠精神”强调手艺,它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态度源于尽责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稻盛和夫那种“人生修炼”的态度;而“极客精神”强调科技,是一种“玩”的态度,它的专注源自偏执狂般的爱好。

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人类总会逐渐失去一些精神和气节:如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等。因此前辈对后备总是看不惯的,这个传统从罗马到普鲁士,从汉唐铁骑到八旗子弟都是如此:接班人基本上很难做到艰苦守业的。所以我们也不要指望着90后,00后们可以有“工匠精神”。然而,爱玩是人类的天性,如果把对产品和工艺的不断完善变成一种爱好,那么年轻一代的技术人员将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所以说,“极客精神”要比“工匠精神”更具有激发人类潜能的作用。

综述
“工匠精神”属于企业文化范畴,而企业文化是不能随便学的,更不是随便就能学会的。正如一般的企业很难学会“丰田精神”,“谷歌精神”甚至“华为精神”,“工匠精神”需要企业有很强的领悟能力才能略有小成。更重要的是,必须避免在学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回到“工匠方法”的老路,甚至强化了因循守旧的“工匠思维”。

总之,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工匠精神”、"工程师素养”、“科学家品质”、“艺术家情怀”都很重要。

0

主题

5

回帖

19

积分

初入机械村

UID
28689
威望
0
机械币
5
活力
4
发表于 2016-4-24 18: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先生:讲得非常对,你可能是海归,对本国情况不什了解,或只看见高端,没有看见低端的,国家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因为这方面的人少,没有人愿意花十年或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你所讲的手工,工程师是受过高等教育,议价能力又强,是众所周知的,而“工匠”的学历大多数是不高的,是没有议价能力的一群。但是在研发阶段是最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工匠精神”是对这些人的精神安惠,看开一点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机械村 ( 渝ICP备17010994号-1 )

GMT+8, 2024-4-20 01:41 , Processed in 0.07118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Jixiecun.com

Copyright © 2012-20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