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12|回复: 3

中国钢铁不是傻大笨粗型行业

[复制链接]

36

主题

73

回帖

1250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897
威望
0
机械币
237
活力
10
发表于 2016-8-26 11: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钢铁不是傻大笨粗型行业

  中国的基础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它的成本是全球最低的。我测算了一下中国钢铁工业的所有成本,除了生铁行业成本高于全球,其他扁平材、长材、线材,中国在全球都是居中的。中国在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傻大黑粗、没有效率,它是有竞争力的。

  中国经济下行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这个下行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趋势性的?根据研究,我认为它是中国经济阶段发展变化的一个结果,是趋势性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供给侧的结构改革是必然的,但具体怎样操作呢?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中间是有先后顺序安排的,如果同时去,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去产能意味着经济的衰退,如果快速地去杠杆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加大,这中间如何协调、如何安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所谓产能过剩的行业集中在基础部门,而基础部门又是中国负债最高的部门。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基础产业发展的局面。在这里,我想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产能的高负债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怎么来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就是说去杠杆、去产能怎么合理安排?

  第三,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什么地方?

  为何要去产能?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问题的形成。回顾一下数据,我发现中国基础产业是一个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也就是大家说的重工业。它的增长跟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一致,都是出口导向型。

  回顾一下中国钢铁产业的产能增长,不难发现90年代以前每年增加数百万吨。90年代末期以后,每年增长3000万吨,如果观察一下这个数据,会发现在90年代钢铁产能的增长跟出口增长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的出口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化,是由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转向工业产品出口,这是钢铁产品大幅增长的原因。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到2004年,中国的钢铁开始出现绝对过剩。

  2004年钢铁的表观需求少于钢铁的产量,它表现的一个特征,就是中国钢铁从2004年第一次出现净出口。这意味着钢铁的产能开始出现了过剩。政策发展也与这一趋势高度吻合,2003年,中国提出控制产能过剩,首当其冲的就是钢铁产业,包括电解铝、水泥。

  当时处理不可谓不坚决,但是从2003年第一次产能过剩的调整文件出现一直到现在,十年间五个文件都说要进行产能过剩的调整,而且范围越列越广。但在这十年间我初步算了一下,我国的钢铁产能增加了2.7倍,电解铝增加了7.8倍,水泥增加了1.9倍。

  那么出现了一个悖论:为什么越调越多,越多越调?其实很简单,当市场在、需求在,产能是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

  金融危机后是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很重要的现状,就是中国的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2010年开始,中国出口增速持续下滑,去年负增长,今年也是负增长。

  像钢铁、水泥包括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我想强调的是,这个产能过剩表现为绝对过剩,因为中国的基础产业产能是受全球部署的,是为全球准备的,当全球总需求不够,那么产能过剩就是绝对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展望未来是不是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有个前提,即这个需求是不是还会在,世界经济是否会复苏?应该注意到,似乎金融危机8年来,经济复苏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渺茫,世界经济似乎陷入了一个低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伴随以低利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

  正因为这个需求可能长期来看,不会再出现一个爆发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现在很可能进入长期停滞状态。而长期停滞状态中,也会出现很多的新问题,比如说现在地缘政治的这种问题跟其有关,这个趋势好像不是一天两天的。这样的话,依靠国际总需求的提高,依靠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这决定了中国基础产业的产能变成绝对过剩。

  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地产。我们看到2014年大概是历史性的拐点,这一年中国的房地产按城镇人口来算,户均超过一套,人均超过30平米,这就是所谓历史需求的高点。过了历史需求的高点它就会往下走,不会再往上走了。

  尽管我们看到大中城市的房价还会涨,但是房地产已经回归它的住宅需求了,大中城市为什么会涨,是因为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机会,是人口的机械流入引起的上涨。而你看看三四线乃至更小的城市,现在量价齐缩,而且变成去杠杆、去库存的核心问题。这意味着再靠动员国内总需求来维持过剩产能的这个路子也走到头了,去产能就变成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36

主题

73

回帖

1250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897
威望
0
机械币
237
活力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1: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的两难局面:去产能,怎么去?

  第二个问题是:要去产能,怎么去?我们注意到,所有的基础产业部门都是高负债企业。比如说东北特钢违约,政府帮着再融资,本身说明了其高负债的情况。我算了算,中国的基础产业部门是负债率最高的,平均在70%以上,而且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比较多的省份,像东北、西南都是高负债地区。

  于是出现了一个困难,如果过快地去产能,就意味着过快地去杠杆,金融部门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但如果不去产能,这个杠杆又维持不下去,变成一个两难的选择,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变成全球焦虑的问题,你不能不降杠杆,但是又不能很快地降杠杆;你不能不去产能,但是你去了产能,杠杆会很快地降,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这可能是我们当下宏观政策讨论的核心问题。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中国水泥产业,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19起并购案,交易额超过100亿,然后水泥行业的集中程度提高到57%,按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说2020年产业集中度达到60%,那么现在已经相距不远了。如果今年5月19日,把北京金隅收购冀东水泥算进去,很可能已经超过60%。它是怎么做的?我总结了以下四条:

  第一,是通过收购兼并,而不是强制限制。通过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兼并,有序地去产能。这包括碳排放交易机制,在行业中,如果你去产能,城际行业协会可以给你奖补。

  第二,在金融方面避免过紧的抽贷。我们要把杠杆支住,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兼并企业提供过桥融资安排。在这个基础上,相继地辅助一些其他措施,比如说债转股。

  第三,政府要提供就业援助,然后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在所谓放权监管服务、政府职能改革方面要作出很大的改革。

  与此同时,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完善制度,比如说比较严格的环保措施,比较好的审计制度、破产制度。这就是水泥工业的有序去产能。

  在去产能问题上,人们应该更多讨论的是钢铁、电解铝这些行业能不能使用水泥行业的经验?

  我总结出这么一个逻辑:金融部门先把杠杆支住,通过支住杠杆创造去产能的条件,通过去产能为全面去杠杆提供条件。

  拿钢铁来说,中国的钢铁产能今年是12亿吨,去年是8亿吨。在8亿吨的时候价格就稳定了,企业就开始有盈利了。只不过我们去年的去产能是关停,并没有把它灭掉,并不是去僵尸。于是,等价格一好,过去的产能重新投入生产,价格又下去了。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能通过去僵尸把产能去掉,使资产负债表重组,进而赋予剩下的产能可维持性,在价格回升的基础上使剩余的产能可盈利,那么杠杆由此就可以稳住。这时候你才可以说怎么降低负债率,开始有序地去杠杆,而避免出现金融风险。

36

主题

73

回帖

1250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897
威望
0
机械币
237
活力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1: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钢铁行业是有竞争力的

  中国产能过剩行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如果把水泥行业的去产能经验搬过来使用的话,一个行业一次是可以做到的。而且现在条件开始具备。其中两个指标最重要,第一是PPI降幅收窄,第二是企业14个月以后开始盈利。这时候,实际上在总需求侧不必作出很大的刺激,而是应该开始在创造条件,为真正的供给侧去产能做一个安排。

  M2为什么增长速度减缓?我想是央行也不愿意再补充更多的流动性。也就是说,更高的经济增长也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样弄下去,中国的基础行业会是什么样呢?会变成一个很萎缩的行业吗?其实不是。我分析了1860年以来,随着马丁炼钢法出现以后,全球的钢铁产能,大概美国现在是8亿吨左右,人均26到28吨,英国大概也是这个水平。日本现在人均41吨,中国到目前人均只有6.4吨,如果中国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均水平提到美国的一半,那么预计我们的产能可以在8亿吨的水平上持续十几年以上,而且我们需求缺口超过100亿吨。

  这个好像是天方夜谭,但是有现实的例子。日本1973年以后就变成全球最大的产钢国了,现在还是第二。那时候它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从那时候到现在维持了40年。

  换言之,如果中国产能去掉一部分,价格能稳住,企业能盈利,那么持续的经济增长、城镇化,将为中国钢铁产业和其他基础行业带来持续经营的环境。

  更何况中国的基础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它的成本是全球最低的。我测算了一下中国钢铁工业的所有成本,除了生铁行业成本高于全球,其他扁平材、长材、线材,中国在全球都是居中的。尽管国家没有铁矿石,需要进口,但是中国在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傻大黑粗、没有效率,它是有竞争力的。因此从去产能的角度讲,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去掉富余的产能,使剩余的产能发挥作用,它可以自为之,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建议很简单,在支住杠杆的同时加快进行去产能,为全面去杠杆创造条件。

(本文作者介绍:曹远征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

主题

128

回帖

710

积分

机械工程师

UID
31208
威望
0
机械币
95
活力
425
发表于 2016-9-14 18: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不过我看完了。谢谢楼主的文章,讲的很透彻,浅显易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机械村 ( 渝ICP备17010994号-1 )

GMT+8, 2024-3-28 17:36 , Processed in 0.05983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Jixiecun.com

Copyright © 2012-20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