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雅俗共赏

[机械综合] 日本工匠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复制链接]

35

主题

37

回帖

1013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666
威望
0
机械币
195
活力
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0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4.匠人的局限

当然日本的“一亿匠人”也有“一亿匠人”的麻烦,因为在老师越来越少的时候,自己就要当老师。一句话,维持一个经济大国,还需要有一批天才的思想家。

现在日本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行业几乎都是可以被标准化、规格化、大量生产的行业,而在一些如电脑软件等个性化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准确地说是缺少直接可见的物质“形态”的行业)里,很少看到日本人的优势。有一个日本朋友对我说,美国不让日本发展客机制造产业,否则日本的客机制造也应该是世界一流。我不了解这个行业,但如果客机制造是一个可以被标准化、规格化、大量生产的行业,他的话就有一定道理。不过在信息化、个性化的时代里,日本人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尽管学者们呼吁“转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政府的振兴计划一个接一个,但总是收不到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施的产业政策那样的效果。

现在,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产业,并且起着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引擎作用。但在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也明显地表现出匠人的局限性。从引进消化赶超的技术模式看,日本确实迅速地改进了技术装备,节约了大量研究开发费用,缩短了与西方先进技术的差距。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很难引进所需要的尖端技术。虽然日本已经充分意识到自主创新技术的重要性,但技术自立问题仍然没有真正解决,至今仍停留在跟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半导体产量虽然超过了美国,但在CPU开发上仍然无法挑战美国。

据日本学术情报中心1995至1996年的调查,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日本的基础研究论文数量排在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二位,但在绝对数量上日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许多人认为,现在日本的研究开发体系仍然以商业为导向,以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具体产品为目标;而且重视应用技术,轻视基础科学研究,所以才在创新上显得后劲不足。

实际上,这就是匠人的宿命。它意味着日本只能居于匠人的地位而无法领导世界科技潮流。当然,日本人仍然会凭着自己匠人的手艺继续过着富裕日子,因为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总需要有人把东西做出来。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是汉字文明圈的宿命,也是西方文明之外的实用性民族的宿命。古代中国之所以能牢固地占据技术大国的位置,是因为那时候知识(西方的科学)还没有成为巨大力量。而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从日本人身上确实可以看到汉字文明实用性格的长处和短处,并且是那种被推向极致状态的长处和短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代中国人比日本人的匠人气质更少,所以在“软件开发”上也就更具潜力。但无论如何,当我们考虑中国科学技术的潜力时,日本倒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日本人自己常常把日本人创新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日本“平均化”的教育制度。早在1941年,日本政府发布《国民学校令》,规定废止私立学校特别是初等教育的私立学校,并且按照居住地强制划分就读学校,学校必须按照政府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非常像标准化规模化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学校就是生产平均化、没有个性的毕业生的机器,是培养具有平均素质的匠人的工厂。因此,这样的学生是非常适合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产业预备军,而且均质的劳动者也非常有利于技术普及。

不仅如此,这种像栽培樱花一样的教育方法也很符合日本人的审美。一个个少年儿童被培养成像绽开的一朵朵樱花,个个都一模一样。当然也正是这些平凡的“樱花”聚在一起创造了日本的经济奇迹。现在他们又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仍旧是让一个数学天才拼命补习语文、补习体育,而让一个文学天才天天补习数理化,“去长补短”地把大家拉平,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仅这一点,一个现代教育学家就会列出几十条弊病,但这就是日本的风土,是日本国民性的传承。

我女儿在日本时常对我说她将来要做个普通人,大概就是指那种“平均化”的人吧。但回北京后只上了半年学,她就对我说她将来要当总经理,开始时还问我总经理是个什么意思呢。看来我们已经把我们的孩子提前带进了连我们自己都厌烦的成人世界,即使是那些整天大谈超凡出世返朴归真的人,一旦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劲儿地把孩子往世俗潮流里推。

在带着女儿奔走于各种名目的升学补习班时,我发现现在中国的老师很喜欢采用激将法教学,就是通过激发孩子对周围小朋友的嫉妒心来营造竞争气氛。这不仅包括日常教学里的言语刺激,还有一整套按照学习成绩把学生划分为“重点与非重点”的制度化的东西。而现在日本的小学却是尽量避免用公开考试成绩的办法刺激学生,他们通知考试成绩时很有些像企业发红包。照我们现在的方式来开发我们下一代的嫉妒心,将来真可以与日本人的嫉妒心有一比;但如果没有一定之规的话,还真不知道将来他们如何相处。

在日本时,邻居家小孩是我女儿的好朋友,她们同学校同年级但不同班。于是在新学年重新分班时,我去学校要求把女儿和她朋友分到同一班级,但学校老师说这是由市区教育委员会统一安排的。我心想,报名上学时就是这个委员会按居住地分配就读学校,现在他们都管到分班了,只差管分配座位了。管得真细!

回到北京后,我常常看到许多孩子连家门口的重点学校也不让上。国家办的重点中小学学校是按照出钱多少来提供服务的“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并且美其名曰“为了早出人才”。最近反对中小学择校的声音也是沸沸扬扬,最后好像是得出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结论。我看如果是真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像日本那样,让公立学校的老师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轮换执教,每个教师每隔几年调动一次。都是国家办的学校,政府还能没有这点调控能力?

看来我们真是赶上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英雄多了当然是好事,只是别逼着大家都去当英雄,不然英雄做不成倒也罢,临了,再赶不上一帮平均化的普通人,就不好交待了。

0

主题

91

回帖

113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27923
威望
0
机械币
29
活力
26
发表于 2016-5-17 08: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仇视,不服不行

0

主题

91

回帖

113

积分

村里打铁的

UID
27923
威望
0
机械币
29
活力
26
发表于 2016-5-17 08: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仇视,不服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机械村 ( 渝ICP备17010994号-1 )

GMT+8, 2024-6-4 05:26 , Processed in 0.014129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Jixiecun.com

Copyright © 2012-20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